背景:

国际班字理识字教学探究

[日期:2007-02-06] 来源: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小学  作者:刘新平 [字体: ]

国际班字理识字教学探究

 

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小学  刘新平

 

   内容提要:

汉字在世界文字中公认为识记比较复杂,其形之难写,其音之难辨,世人所公认。当汉字为这个人的非母语时,想必学起来困难巨大。作为一名国际部的汉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识字课上,采用 “字理识字法”,明确、直接地依据汉字构字原理帮助外国学生进行识解和记忆汉字。事实证明,在识字中运用字理教学,使汉字变得见形知义,化难为易,易懂易记,既增长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提高了外国学生的识字能力。利用字理识字可谓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主题词: 字理;   优化 ;   识字;

 

 

国际班字理识字教学探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振兴,经济的发展,汉字正在走向世界。作为一名从教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师,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我们的汉字教学正是向世人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扇扇小窗口,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外汉字教学重要,同时对外汉字教学也难度巨大。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符号之一。同时汉字在世界文字中识记比较复杂,其形之难写,其音之难辨,世人所公认。几千年来,汉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个瞬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结构特点。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恰恰是造成汉字难认、难记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欧美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汉语的日常用语,但因为掌握的汉字有限而不能广泛地阅读,大大影响了汉语的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  

    德国的柯彼得先生指出: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字。……正因为如此,不少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口语交际方面不成问题的外国人在书面交际方面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是其他外语几乎没有的现象。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公立国际小学,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异的学习方式、习惯。对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它的学科性质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想必我们很多人都有学习英语(抑或其它第二语言)时无奈痛苦的记忆,当这些母语为非汉语的小学生面对笔画、形态如此复杂的汉字时,可想而知,是既花时间又枯燥乏味。记得上学期一位新插班的小姑娘,她的国籍是日本,一次课间我听到她在用韩语与一位韩国学生聊天,我很惊讶,怎么还会说韩语呢!一问才知道,她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日本人,在三、四岁时由于父亲工作安排去了韩国,目前来到我们这里学习汉语,同时强化英文。听说这种情况,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问她:这四国语言哪种最难?她毫无保留,非常直率的告诉我:中文。还补充了一句:中国字难死了。

我们国际班的学生按数学年级分班,数学年级六年毕业即升入初中,一般来到我们学校的都是从零汉语起点,大部分是一年级入学,那么汉语要学习六年,也有一部分从国外来的高一年级的学生直接插入其他年级,那么他们在我们这里学习汉语的年限决定于他来到学校插入几年级,如果插入五年级,那么到毕业要学两年的汉语。通常学习六年汉语后,学生能用日常用语交流,读一些基本的读物,可在运用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遗忘率很高,学过的字不认识;读错字、别字的现象常有发生;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词不当,同音字、形近字、同义字混淆;生活语言与书面语言难区别……如:学生会皱着眉头说:“这道题太简单了,我不会做。”学了“男男女女收割忙”,学生说:“不对,老师,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不能有两个男的两个女的。”一次我问一个芬兰的学生:“你怎么没穿那件粉色的外衣呀?”她说:“我的衣服正在家洗澡呢。”如:学了眼目的目、足球的足、脸面的面,学生眼睛疼,说:“老师我目疼。”脚冷了,说:“我足冷。”脸破了,说“我面破了。”等等。

听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很好笑,不过确实如此。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识记汉字上存在着很大差别:我们本国学生从小说汉语,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因而在入学学习汉字时无论在字音抑或字义方面对于掌握汉字都是个巨大的辅助。而外国学生母语为非汉语,尚且不说什么汉语言基础的辅助,就连发音的口型、唇舌的应用上与我们本国学生就截然不同,他们从小就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成长,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发音、语言习惯,这往往比出生的婴儿学习语言要更难,可以说他们本国的语言对于现在要学的汉语是一种负迁移,是个干扰条件,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发音习惯,语言的运用习惯。

正是这样,所以很多国外的学生学起汉语来十分吃力,以往我们采用的一些识字方法对国际班学生而言,效率低,即便是看着五花八门,灵活多样,最后基本上也都归结为了机械的记忆。

从教国际班多年,汉字学习的确是国际班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纵观识字方法举不胜举:

(一)、字音教学法,即从汉字的字音入手,帮助学生识记字形,认识汉字。采用字音教学法当然离不开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一个很好的识记汉字的工具,从拼读、声调等等方面都体现了字音教学法在识记汉字上的优越性,特别是汉语拼音中声调区分很好的展现了我们普通话中抑扬顿挫的发音特点。可以说字音教学法是学习汉字的一大帮手。很多外国学生的母语体系虽然也与汉语拼音有着些许的联系,特别是英语国家,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有很多近似的地方,看似这些是他们学习汉语有力的一面,其实不然,他们从小的母语语言环境各异,因而也造成了发音方式,口型包括唇舌在发音时的方法、状态都与我们截然不同。特别是国际班学生又来自不同国家,英、日、韩语等等。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从字音方面帮助国外学生很好的通过听说的途径来识记汉字。 

(二)、字形教学法,即就汉字的字形采取的教学识字的方法。字形教学法无外乎就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或是构字部件着手帮助识记汉字。如“艇”字,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舟”字旁,右边是“丿一千壬廷”,合起来就是“艇”。字形教学法对于有着一定汉语言基础的学生来说当然是个很好的识字方法,更直观更直接,见形知义吗!特别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笔画和偏旁部首后,字形教学法的优越性就更为明显了。但是这种方法更不适合外国学生,因为它们连基本的汉语发音都掌握不好,再说给这些撇呀捺呀的部件,真是枯燥乏味,想必不是失去了学习兴趣,就是越学越糊涂了。

(三)、那么从字义入手呢?即字义教学法,这包括:游戏法、图解法、比较法……这些方法寓教于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着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识字教学中也是功不可没的。可这些方法也只是停留在汉字的表面,说白了就是在汉字教学上做了些表面文章,不能深入人心,学生课堂上高高兴兴,兴趣盎然,时间一长,识字量增大,就全混了,也就忘了。

汉语热、汉字难,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也著书立说,提出了较好的理论,各式识字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众多的理论把国际学生学习汉语、汉字的现状、问题、以及方法罗列的十分具体,分析的也极为透彻,可这些理论还缺少与实践的结合,有各种理论的高度概括,深入剖析,却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的途径真正能够指导一线教师进行对外汉字的教学。

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正如佟乐泉所说:首要的标准就看它能否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

那么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呢?从教学实践看,我认为字理

识字就是一种最适合国际班学生识记汉字的教学方法。

    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学习汉字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来识字的方法。

字理识字法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音、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字理识字教学法尽可能地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和形声字声旁的标音功能进行识字教学,抓住了字形这个识字教学的重点,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让学习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学习者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写,以掌握汉字的组构规律,促进学字质量的提高。

字理识字法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字理识字教学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划划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习者观察、思考,在边识字边认识事物的同时,加深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在简述汉字大体演变过程时,发展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加深了对汉字构形的理解,使学习

者不仅机械识记,而且能够进行意义识记,减轻了记忆负担。

字理识字教学法既有自身特色,又博采众长,使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做教学工作今年整十年,从教国际班也有七年历史。在这七年中,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这两年主要从教低年级,也正是在这两年中我从实际出发,利用特有的教学资源,在外国学生的汉字识记中,大胆尝试“字理识字法”,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收效十分显著。

   第一, 通过字形理解字理,明白字义,使学生真正学会汉字。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让国际班学生通过字形理解字理,明白字义,使他们真正学会汉字,避免只停留在笔画的机械记忆,扎扎实实让每个汉字铭记于心。

例如在一年级刚入学不久就要学到“日”字,关于“日”字的教学,以前我们或是从笔画入手,或是拿一张太阳的图片来示意。但是都缺乏一种过程的描述,不利于学生形成凿实的印象,所以学习后常有学生将其与“目、白”等字混淆使用。利用字理识字法则不同了。“日”字是个象形字,先展示太阳的彩色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日”的本义是太阳,直观的实物比任何语言的解释都更易于被国际班的学生接受,继而展示太阳的概括线条图,告诉学生我们中国的祖先为了记录这种景色,用文字把“日”描写下来,或为圆形,或为椭圆形,或作长圆形,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外框之中加上一圆点或一短横,楷化后的“日”,成了方块字,在长方形中加一短横。这些都逼真描写出了“日”的形态特征,外框中的一点或一横,表示与众多圆形物体的区别。这样教学后,当堂默写百分之百正确,即使到现在上三年级了也没有出现过与形近字混淆的现象,全班基本没有错误记录。

再如在教学“突”时,以前教学是将其拆分成笔画部首,难于识记、枯燥乏味,又容易把“犬”上的一点丢掉。从字形上理解字理入手,知晓其字义,则这个字的识记就会妙趣横生,易于学习了。上边是“穴”表示洞穴,下边是“犬”表示狗,“突”的本义就是狗猛然从洞穴中窜出来,引申泛指“突然”。教学中,学生不仅识记了生字字音,而且了解字形的由来及演变过程,明白其字理,通晓其字义,识记效果较以前更为牢固、扎实,学生真正学会了汉字。

在三年级课本中出现了“陷”字,以前讲到“陷”时,我都是用红笔将易错处描出来,并反复强调,学生皱着眉头不停的练、记。可右部分在笔顺笔画中仍容易出错,特别是一些韩国学生,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有画字的习惯,而且右边下半部分的“臼”容易封口,为此我采用字理识字,将“陷”这个字做了一个课件以演示它的变化和由来。

  

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象一个人掉入陷坑的形状,是“陷”的本字,金文掉进去的是个女人,篆文承接甲骨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  ”,由于“”作了偏旁于是便另加义符“”,写作“陷”来表示。如今当我再讲这个字时与几年前可大不相同了,学生都像在听故事,不时还会发出一阵阵的唏嘘感叹声,从中我听出来他们明白了,他们真的是在用心听,他们已经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字理吸引了。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像一些象形字、字形复杂易错字都可以通过对字形演变的认识来晓之其字理,明字义,最后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

第二,识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使学生爱学汉字。

在过去的识字课上,一般都是枯燥无味的,教师机械地灌输,学生机械地记忆,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有些国家的学生看到一个个跃然黑板的复杂汉字,干脆睡大觉。运用字理识字教学后,识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一)对于国际班学生而言,尚且不说复杂的汉字,即使十分简单的汉字识记起来也很费力,汉语对于他们来讲必定是第二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愉快。”在教学一些复杂汉字的过程中我试着从字理入手,激发情趣,化繁为简,结果一座座“困难”的大山应声倒下,在这些学习汉字的外国孩子面前也就只剩下一马平川了,识字过程轻松有趣,效果十分显著。

如在教授第三册《保护鸟类》这一课生字时, “翁、翠、莺、鹰、鹊、雀”这几个字笔画繁复,又都和“鸟”相关。记得原来教这些字时我只是一味的强调易错处,再或者就是让学生说出易错处,讲着讲着学生就听烦了,动动这儿弄弄那儿干起了别的,对汉字的兴趣任凭你如何激发也荡然无存了。如今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这几个字分类。“莺、鹰、鹊”分为一类,学生不难明白,这三个字都有“鸟”,因为它们都和“鸟”有关系。“翁”和“翠”分为一类,这时,我问学生:“这两个字都有“羽”,你们知道带“羽”的字一般和什么有关系吗?” 随后向学生演示“羽”的课件并讲解:“羽”指鸟的长毛。在甲骨文中“羽”字就像两只并排的长羽毛。 “羽”也指鸟的翅膀, 又指“鸟类”。这时,学生自然明白了为什么“翁、翠”都有“羽”,因为它们也和“鸟”相关。我又问他们:“看这个‘雀’字,你们看,它的上半部分像个什么字?”学生答:“像个‘小’字。”“那下面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被问住了,我告诉学生:“这个字读zhuī(隹)。”继而追问:“你们知道‘隹’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来了,特别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其实‘隹’也是‘鸟’的意思。” 演示“隹”的课件:“大家看,在甲骨文中“隹”字就像一只鸟的样子。你们知道“雀”为什有“隹”了吗?带“隹”的字一般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这时全明白了,小手举得高高的,他们操着不很熟练的汉语:“我知道!因为麻雀是鸟,所以它有‘隹’。带‘隹’的字一般也和‘鸟’有关系。”就这样,在一堂枯燥的识字课上肤色各异的小学生,学着笔画复杂的中国字,却兴趣盎然,劲头十足,不足为奇,是字理识字的功劳。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更为轻松愉快。

 (二)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月、水、火等一些独体字就是很好的说明。对于这类字的教学,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字源追溯,字理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外籍学生而言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图像进行字理分析,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就掌握了汉字。

 “鸟”这个字也是一年级第一册中出现的生字。在教学这个字时,我没有按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按笔顺笔画指导学生记这个字,因为不论如何强调学生还是有丢点少钩的,而且干巴生硬没意思。又遇到了这个生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从国际班学生特点出发,先给学生演示了一段课件,通过课件让学生看到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件中甲骨文、金文记现在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第一笔撇是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是鸟头;里面的点是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鸟的身体;最后一笔横是鸟的爪子。有了这个形象的记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鸟这个字。特别是对以往学生易错的地方,有了很清晰地帮助。在学这个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直观课件吸引住了,枯燥抽象的笔画被形象的图像代替了。 

这样讲的识字,生字出现在外国孩子们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等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他们兴趣倍增,抓住了汉字的特点,看到了这些汉字在单调的线条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东方的神秘故事,学习气氛异常活跃,记忆当然也深刻。

字理识字把孩子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从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到篆文的蜿蜒雄浑,再到现在铿锵有力的楷书,在识字课上,孩子们的思维驰骋于汉字跨世纪的变迁,孩子们以愉悦的心灵聚精会神的将自己集结在一个个小小的汉字之中。试问:这些国外学生还会面对汉字发愁吗?他们怎能不爱学汉字呢?

   第三,准确地帮助学生辨析同音字、形近字。

最早的汉字都是见形知义的,稍后出现的形声字是表意兼标音的,因此,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既有相关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在相关方面,由汉字的表意性,可以知道它们形义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即见形知义。然而,它又有矛盾的方面1、出现了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现象。2、是出现了数字同形(如:别动、分别、别针)数字同音(如:甘、杆、竿、柑)数字同义(如:看、望、瞧)现象。这样,给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极大的不便。我国学生在这里是个难点,对于国际班学生而言那可就是难上加难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不采取一定的方法,只让学生不停地写,一遍又一遍,让学生不停地练,把可能出现的题都练一遍,学生累自不必说,最怕到头来学生还闹不明白,还出错,这样,老师的心血白费了,学生的汗水也白流了。汉字的数量非常繁多,同音字、形近字也数不胜数。当国际班学生的汉字数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辨析同音字、形近字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实践告诉我们,如果采用字理识字,对汉字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汉字音形义矛盾的一面可迎刃而解,从而准确地帮助学生辨析同音字、形近字。

形近、音同的汉字,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同音异形字、同音形近字和异音形近字。下面分别说明:

同音异型字:

如“黄莺”的“莺” 与“老鹰”的“鹰”,上个学期我在教学这两个字时就采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这两个字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它们都念yīng,字形不同,二者却都用在表飞行动物的词语中。怎样区分它们呢?老师告诉学生,老鹰喜欢翱翔在广阔的天空,它主要吃小鸟或小兽。黄莺生活在树丛里,主要的食物是草籽儿,所以“莺”有草字头。这样,学生再碰到这两个字时,就不会搞混了。

对于这类字区分、使用的难度还不算大,因为它们的字形各异,因而从字理方面了解其字义,从而知晓其不同的用处就可以了。

同音形近字:

汉字难学,形近字可谓是难中之难,国际班学生学习起来那可要加个更字了。同音形近字:发音相同,字形相近,意义、用法截然不同,这类字在汉字中也为数不少。这类字对于外国学生别说应用了,即便是区分开记住它们也常常会出错的。利用字理就很容易将这些字区分开来,使学生理解后达到准确识记。在这里拿出两组形近字举例说明:

“粱”、“鱼”这两个字都是在一年级学习过,如今在三年级的课本中又出现了它们的同音形近字: “梁”和“渔”。我们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对于这两对汉字以前采用传统的方法区分教学常常是事倍功半。于是我在教学中以传统识字方法为基础,有选择的扬弃,更多地融入字理识字进行教学。

如,“梁”与“粱”, 分析其字理,“梁”字是个形声字,从水从木。汉字初创之时的桥梁大多用木头搭在河流上,让行人通过,所以桥梁的“梁”表示意义的形旁从水从木。  表示读音。而“粱”是一种粮食作物,即通常所说的高粱,高粱秆的汁水微甜,又属于谷物,所以“粱”的形旁从水从米,  表示读音。这样分析后,我们常说学生出错的“错别字”中的“别”字自然就很少出现了。

再如:“鱼”,如今当“渔”出现时学生常常混用,如何区分呢?从字理出发我帮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鱼:

字形:甲骨文           金文            篆文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条嘴、鳍、鳞皆有的鱼形。金文还有个大概的轮廓。篆文整齐化就不像了。隶变后楷书写作鱼。如今简作鱼。

演变:1、本义指水生动物鱼;2、引申指像鱼的水栖动物;3、古也用同渔,表示“打鱼”。

 

渔:

由“鱼”发展而来。

字形:

左边为水,右边为鱼的象形,表示水中有鱼可以供人捕捉,所以这是个动词,是捕鱼的专用词。表示1:捕鱼。2、谋取不应得的东西。

对于这类字字理可真是个好帮手。这样一区分,他们不仅记住了这两组汉字,而且组词或是不同的场合的运用就再也不会出错了。

异音形近字:

再如“日”、“曰”、“冃”三个字,它们依次出现在第一、二和五册书中,本学期当“冃”字出现时,为了避免三个字在书写时产生混淆,我提及了以前学习过“日”、“曰”。他们发音不同,字形相近,在国际班像这类字音或形混用是常有的现象。教学中我分别从这三个字的字理出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日”指太阳,用“日”作偏旁的字多与“太阳”有关。“曰”本义是说、道,古文字写成在人的口中加一短横或一曲画,像人说话时发出声音的气息。用“曰”为偏旁的字,大多与说话、语言等有关。而在“冒”字中,上面的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冃”本来就是古代少儿、蛮夷等少数民族地区头上戴的便帽,“冂”表示帽盖,中间两横,是帽饰。

又如“衤”与“礻” 这两个偏旁,这两个偏旁在各册生字中常有出现,它们形相近,读法没有丝毫雷同,一个是衣补旁另一个是示字旁。学生在书写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时经常会搞错。所以讲清字源和字理是很必要的。在二年级结合“初” 字讲解我对这两个偏旁进行了区分。 “衤”由“衣”而来,“衣”古代指上衣。中国古人的衣不是对襟,而是一侧衣襟掩着另一侧的衣襟。古代“衣”字的两侧像衣袖,上面是左右相交的衣领,下面是左右相掩的衣襟。后来,“衣”成为服装的总称。所以上面的衫,下面的裤都以“衣”为偏旁。“礻”由“示”而来,“示”的古体是用木头或石头搭成的供案的象形。供案专门用于祭奠祖先和鬼神。所以以“示”为偏旁的字,都与祭祀、祭神有关。

对于这类形近字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就把问题解决了,字理识字真是功不可没。

生动有趣的符号,耐人寻味的解释让一个个一谈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就皱眉的外国小朋友眉开眼笑了,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有的回家还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有的甚至课下向我索要资料,看样子他们自己也试图探究探究那些未知的汉字了。看着孩子们的热情我很高兴,字理教学扫除了汉字学习中一大困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字理识字辉煌的未来。

   第四,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中国文化。

    字理识字给静止的符号增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故事,让国际班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信息。

萧启宏先生指出:“汉字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汉字在记录汉民族语言的同时,还蕴含着大量有关古代社会、经济、自然、天文、历法等知识信息。如:一年级学习了“家”这个生字,课堂上学生在学习“家”时,问老师:“‘家’为什么这样写?“家”为什么是“宀”下面一只猪?为什么不是‘人’?”从字理入手进行分析,问题迎刃而解。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农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家家饲养牛、羊、猪、马等牲畜,是当时每一个“家”的特征,也是每一个“家”要生存的必要条件。饲养牛、羊、猪,一来可以积肥,二来可以食肉,牛、羊以野放为主,猪以圈养为多。所以,“家”是个会意字,“宀”是古代一种有堂有屋的深屋,作部首时,都与家室有关。“豕”是猪。“家”的本义是人的住所,引申为家庭。通过对“家”字形分析,就能揭示造字之初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现象,以及“家”字义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学会了汉字,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又给学生上了一堂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与文化史课。

汉字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它在默默地向学生传递着中国古老的文化。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年级的增高,我不仅仅是教授汉字,并且在教授汉字的同时进行汉字文化的开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宝盖头的字“宅、室、宫、家、寓”等等时,我在教学中引申开来,我们知道,宝盖头在甲骨文中念“mi?n”是简易的房屋,由此点我讲给学生:在中国古代房屋的建筑是很讲究的,什么样的房子为“宅”,什么为“宫”……这些就会在外国学生面前拉开了一幕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历史;再如“示字旁”,有“神、社、福”等字,“示字旁”像垒砌的祭台形,神灵的象征。当讲到这样的字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很多中国古代人信仰方面的知识……

汉字不仅是方块字,它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第五,让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对国际班学生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中国汉字多而复杂,减少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让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以便在学习汉字时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识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外国孩子和我们中国孩子一样,在他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汉字的构字规律最好不是教师机械的传授,最好是在不断的积累中让学生去感悟、发现,学生在大量的归纳总结中获得规律方法,并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独立解决新的识字问题。

汉字的诞生、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汉字的形、音、义有其自己的独特的体系。学生通过字理识字,能够更切实地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在第三册讲到《保护鸟类》这堂课上,学习完生字,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其他鸟类及相关的词语,如:企鹅、鹦鹉、大雁、孔雀、仙鹤、飞翔、翅膀等,这些词语都带有“鸟、羽、隹”。学生在不断地感悟中,很快就得出结论:带这三个偏旁的字一般都与“鸟”有关系。接着,我又出示群鸟栖息树上的图片,请学生看图试着说一说“集”的本义。学生已了解到“隹”为“鸟”的知识,马上就能说出:“许多鸟都落在一棵树上,这就是“集”的意思。”这样利用已有字理知识,去探究发现新的汉字知识,一个本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在课上马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已有的汉字构字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对今后的利用字理独立识字做了个榜样。 

而且,运用“字理”教学生字,可帮助学生将生字归类,根据义旁规律系统的识记今后的生字。教学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根据义旁理解字义。例如 : 在二年级学到“货”字时,我强调带“贝”的字大都与金钱、财宝有关,这样以后再学到“财、资、贪、”等带“贝”的字时自然有很大帮助了。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教学中举不胜举,例如一年级讲到“船”时,我强调:带“舟”的字大都与船有关,讲到“竹”时,我又指出带“竹”的字,大都指竹子及竹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典籍、管乐等等。这样利用义旁带字法进行教学,掌握一个基本字,可以学习一大串与此字相关的字,有助于学生掌握构字规律,形成学习迁移,学生的识字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汉字的构字规律有很多, 在学习中国际班的学生认识、掌握了不少,他们用已有规律识记汉字,不仅提高了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识字能力大大提高。

   

小小汉字,字形藏理,奥妙无穷。

事实证明,字理识字对国际班汉字教学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更明确、更直接、提供了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使一个个静止的复杂的汉字都活起来,动起来,字形也变得清晰明了了。国际班的学生在快快乐乐的联想中学习并记住了生字,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汉字学习的质量,而且它还实现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探究发现过程,提高自身的识字能力,能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同时学生也克服了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形成汉字学习的兴趣,在识字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会始终带着愉悦的学习态度,轻松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汉字学习中学生还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多方面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热爱我们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

 

    注释:

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载《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6页。

佟乐泉等:《小学识字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月版,第132页。

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月版,第118页。

向光忠主编:《说文学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出版,20041月版,第128页。

萧启宏著:《汉字开智之路》,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1月版,第1页。

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月版,第94页。

 

     参考文献:

姚建宏  张履祥,  《趣味学汉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8月版。

李乐毅  ,《汉字五百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5月版。

萧启宏  ,《汉字开智之路》,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1月版。

施正宇  ,《汉字的故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944月版。

朱盛科  ,《常用易混同音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817月版。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 20031月版。

汪丽炎  ,《实用语文知识手册》,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12月版。

贾国钧  ,《字理识字500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10月版。

高慧勤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0月版。

韩大庚等,《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集锦》,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6月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霍水华、杨奇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董正春等,《汉字形义分析与识字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曾满祥,《千个汉字为什么—常用汉字疑难解惑》,沈阳出版社, 20045月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