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别说”句式的语义预设研究及其应用

[日期:2009-02-06] 来源: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国际学生部  作者:简 丽 [字体: ]
别说”句式的语义预设研究及其应用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国际学生部      

 

摘要本文对于复句研究从逻辑形式上进行深层挖掘,把“别说”句式的语义预设逻辑形式化,这样有利于“别说”句式最深层次上的理解。本文进而把“别说”句式语义预设形式化的研究结果进行运用:第一,从语义预设逻辑公式角度比较“别说……就是……也/都……”与“不但……而且……”句式,可操作性较强;第二,运用以上关于“别说”句式逻辑预设的研究结果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 “别说” 形式逻辑 语义预设 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于“别说”复句很难把握,经常和“不但……而且……”发生混淆,教师也很难从理论、形式上对二者加以准确区分。除了留学生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因素之外,“别说”复句本体研究的滞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作者使用了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处理所的语料检索系统,共统计了176 个“别说”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用“别说……,就是……也/都……”表示“别说”句的基本句式。其他“别说”句变体也在讨论范围之内,且用“别说CD),就是A/B”作为该句式的基本语表格式。以下均用“别说CD),就是A/B”(D项可省略,DB两项意义等同)代表“别说……就是……也/都……”句式进行讨论。

一、“别说CD),就是A/B”的基本逻辑关系

先看两个例子:

(1) 别说普通人,就是最出色的气象专家,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也难以理清头绪。(《人民日报》1994.1

(2)别说晚上,就连白天我们出租车司机也不敢上街。(《人民日报》2000.5

(1) D项省略,CA两项共用一个判断描写项BCB项表达的意思是“普通人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难以理清头绪”,AB项表述的意思是“最出色的气象专家,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也难以理清头绪”。CAB项进入“别说”句式后表达的逻辑推理是“最出色的气象(A)专家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难以理清头绪(B),这种可能性小,普通人的气象知识当然不如最出色的气象专家,所以普通人(C)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难以理清头绪(B)的可能性大,如果最出色的气象专家,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也难以理清头绪,普通人就更可能难以理清头绪”,以此对“别说”后的C项成分“普通人”进行贬抑,对CB(C情况下B发生)的发生表示“不成问题”“不值一提”。例(2)“白天(A)我们司机不敢上街(B)的可能性小,晚上(C)我们不敢上街(B)的可能性大,那么白天司机不敢上街,晚上就更不敢上街了。由以上(1)(2)例,我们可以发现“别说CD),就是A/B”句式表达的逻辑关系是CB(D)发生的可能性大,AB发生的可能性小,如果AB发生,CB(D)更应该发生,我们用三段论来表达其推理形式:  

前提一: C项成立的情况下,D(B)项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在A项成立的情况下,B项成立的可能性

前提二:在A项成立的情况下B项成立

                                        

结论:   C项成立的情况下,D(B)项更应该成立。

 

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把CB(D)(即C项成立的情况下B(D)项发生)表示为pABA项成立情况下B项发生)表示为q,那么其推理形式相应变为:

前提一: p成立的可能性大于的q成立的可能性

前提二: q成立

                                        

结论:p更应该成立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别说”句式的逻辑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而不是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说虽然p成立的可能性大于q成立的可能性,q如果成立,p不是必然成立,p只是按常理来说应该更可能成立。这种推理的或然性给事件发展的反常规也提供了可能。

二、“别说CD),就是A/B”的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也称为逻辑预设,从语句的真值条件的角度来看,语义预设可以分析为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周刚2002)。为了深入探究“别说CD),就是A/B”句式内部的逻辑关系,我们必须要考察一下该句式的语义预设。但是我们分析“别说CD),就是A/B”句式的语义预设时,特别注意到该句式的逻辑推理是或然性推理,这样从语句真值条件角度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出该句式的语义预设。为了更确切地描写这类复句中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分句之间逻辑语义关系,并对之加以形式化,必须在标准逻辑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因素和符号,发展新的逻辑系统(王维贤1997)。

在“别说CD),就是A/B”句式中,分析p(CD)q(AB)两个语句的逻辑关系时,我们比较的是pq各自成立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统计学中的“概率”这个概念,它是反映某一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用大写“P”来表示。那么“别说CD),就是A/B”句式语义逻辑的前提即预设是p发生的可能性大于q发生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即P(p)>P(q)

既然“别说CD),就是A/B”句式的逻辑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那么一定会伴有偶然性的存在,我们在分析其语义预设时也应该把偶然性的存在考虑进去。p发生的可能性大于q发生的可能性,按常理推论,可以推断出pq更容易发生,这样p发生与否和q发生与否之间的关系有四种:1p发生,q也发生,即pq有同时存在的可能(M表示可能),用公式表达为M(pq)2p发生q不一定发生,就是说p-q有同时存在的可能,用公式表达为M(p-q)3、我们不能推断出q发生那么p必然发生或者p不发生那么q一定不发生,就是说q发生,p有可能不发生,或者p不发生q可能发生,即q-p有同时存在的可能,用公式表示为M(-pq)4pq都不发生,即-p-q有同时存在的可能,用公式表达为M(-p-q)

上文我们分析了“别说CD),就是A/B”句式的基本逻辑关系,其逻辑推理的结论是p更应该成立,即使用此句式的说话者更倾向承认p是应该发生的,即前两种情况M(pq) M(p-q)并不属于例外,而后两种M(-pq) M(-p-q)则属于非常理的例外,但四种情况都有存在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分析该句式的语义预设时都应给予考虑。以上四种情况存在是可能的,满足一种即可,不能同时存在,所以四者之间是不相容析取关系,即M(pq) M(p-q)M(-pq)M(-p-q)。“别说……就是……也/都……”句式是一种或然性推理逻辑,它的推理前提(P(p)>P(q))必然会伴随着以上四种情况之一发生,即P(p)>P(q)和四种可能之一同时存在,是合取的关系。因此这个句式语义预设准确完整的表达式为:(∧表示合取,∨表示不相容析取)

P(p)>P(q))∧(M(pq)M(p-q)M(-pq)M(-p-q)

0P(p) 1    0P(q) 1

以例(3)为例来说明这个公式:

(3)别说牛奶了,就是白开水也喝不上。

例句的逻辑前提即语义预设是:“牛奶喝不上(p)”的可能性大于“白开水喝不上(q)”的可能性,即P(p)>P(q)。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推出:牛奶喝不上,白开水也喝不上,即M(pq);我们不能推出:牛奶喝不上,白开水就一定喝不上,就是说牛奶喝不上可能白开水喝得上,这种情况存在,即M(p-q);另外,我们也不能推出白开水喝不上(q),牛奶一定喝不上,牛奶可能喝得上(-p),即M(-pq);还有一种可能性:牛奶和水都喝得上,即M(-p-q)。实际上,说话人更倾向承认前两种可能性。伴随着P(p)>P(q),这四种情况的存在都是可能的。

本文对“别说”句式语义预设逻辑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该句式的逻辑关系, 为该句式和其他相关句式的对比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三、“别说”句式逻辑语义预设的应用

1、“别说…就是…也/都…”和 “不但…而且…”的比较

目前对于“别说”句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所以“别说”句式与其他相关句式的比较也相对模糊,“别说……就是……也/都……”句式和“不但……而且……”句式都类属于递进复句,(本节中分别简称为“别说”句和“不但”句)“不但”句式表示以一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顺递推进,是递进句的典型句式。那么怎么样区分两种句式,以往语法学界专门研究两种句式的文章寥寥无几,丁力先生从二者的逻辑语义角度比较过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观点比较繁琐、零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即用两者语义预设作为二者比较的基准和转化的条件,相对于丁力先生的方法更加形式化,可操作性更强,我们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学生对两种句式的混淆问题。

周刚(2002)提出“不但……而且……”的两个分句pq之间有递进关系,其语义是既肯定p,又要进一步肯定q,而肯定的必要性是来自p和非q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如果p和非q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即有p一定有q,那么肯定了  p再进一步肯定q,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不但……而且……”的语义预设就是:

M(p-q)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给“不但”句式的语义预设添加一个条件,前后两个分句都是被肯定的,是一定发生了的事情,所以P(p)=1 P(q)=1,那么“不但”句式语义预设完整的表达是:

M(p-q)       P(p)=1 P(q)=1

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别说……就是……也/都……”语义预设:

P(p)>P(q))∧(M(pq)M(p-q)M(-pq)M(-p-q)

0P(p) 1    0P(q) 1

“别说……就是……也/都……”句式和“不但……而且……”句式的比较及转化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不但”句式转化为“别说”句式。从二者的语义预设公式来看,“别说”句式预设中的(M(pq)M(p-q)M(-pq)M(-p-q))的意思是四种可能任意选择一个,“不但”句式的预设M(p-q)已经满足了这个条件,那么只需满足P(p)>P(q)就可以转化为“别说”句。例如:

(4) 三年工夫,不仅欠账还清,而且,在企业自有基金方面,成了临江首户,真正的百万富翁。(李国文《花园街5号》)

——→三年工夫,别说欠账还清,就是在企业自有基金方面,也成了临江首户,真正的百万富翁。

(4)是一个“不但”句,p是“欠账还清”,q是“在企业自有基金方面,成了临江首户,真正的百万富翁”。从逻辑上,欠账还清以后才能够在自由基金方面成为首户,即欠账还清的可能性大于成为首户的可能性,所以P(p)>P(q),满足“别说”的条件,可以转化为“别说”句。再看一例:

 (5) 他不但能讲法语,而且还能讲日语。

——→ * 别说他会讲法语,就是日语也会讲。

(41)“不但”句转化为“别说”句后,就相当于承认一个前提“法语比日语简单”,很明显,这不是一个社会认知,法语和日语是两种语言,无所谓哪种语言更难。因此对于例(41),我们不能说会讲法语的可能性大于会讲日语的可能性,不符合P(p)>P(q),不能转化为“别说”句。

其次,“别说”句式转化为“不但”句式。“别说”句式预设的条件比“不但”句式的预设条件更为严格,就是说“别说”句式的预设条件甚至多于“不但”句式的预设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别说”句式都可以转化为“不但”句式。但实际不是这样,“不但”句式预设成立的前提是P(p)=1 P(q)=1,而“别说”句式预设成立的前提不一样,前后分句不一定是肯定发生过:前一分句有时在特殊语境中也可能是虚拟发生的,后一分句也可能是说话者想确认的事情,但有时只是为了突出C项的不容怀疑,假设发生的,有时在特殊语境下前后分句都可能是虚拟的,所以其预设的前提进入句式后是P(p)=1 P(p)=0 P(q)=1P(q)=0。那么P(p)=0P(q)=0的“别说”句就不能转化为“不但”句式,只有P(p)=1P(q)=1同时成立的情况下可以。(如果D项省略,转化时需要补足)例如:

 (6) 别说红绿灯对他们毫无约束力,就是手持警棍的警察也奈何他们不得。(《人民日报》)

——→不但红绿灯对他们毫无约束力,而且手持警棍的警察也奈何他不得。

(42)p“红绿灯对他们毫无约束力”是可以真实存在的,q“手持警棍的警察也奈何他不得”是说话人确认的事实,即P(p)=1P(q)=1,符合“不但”句式的要求,因此此句可以转化为“不但”句式。再看一例:

(7) 别说刮风下雨,就是下刀子,我们的礼兵哨也是笔直地站在国门口的。(《人民日报》)

——→ * 不但刮风下雨我们的礼兵哨笔直地站在国门口,而且下刀子我们的礼兵哨也是笔直地站在国门口的。

(7)“别说”句中p可以是真实的,A项是“下刀子”,这只是一个假设,一定是假的,那么p“下刀子,我们的礼兵哨也是笔直地站在国门口”也是假的,即P(p)=1P(q)=0,不符合“不但”句预设的前提,所以不能转化为“不但”句式。再看一例:

    (8)甲: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我也去见她。

       乙:真要是下刀子,你就不去啦!

       甲:谁说的!别说下刀子了,就是下原子弹我也去!

在例(8)对话里,在特殊的上下文情景之下,“别说下刀子了,就是下原子弹我也去!”中的p即是虚拟的,说话人是想确定“虚拟的情况如果真实发生,他也会那样做”是不容怀疑的。此例中P(p)=0P(q)=0,也不能转化为“不但”句式。

以上我们分析了“别说”句式和“不但”句式相互转化的条件,但是说话人具体使用哪种句式来表达,还是由二者的语值决定。即使两种句式都能表达,但是二者的使用价值仍然是不一样的。

2、“别说……就是……也/都……”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别说……就是……也/都……”句式属于丁级复句形式,也就是说留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但是该句式在日常生活中表达了特定的意思,语值方面不能用其它句式代替,这种矛盾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挑战。

目前在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一般在中级课本中会讲到“别说”句式的使用,但是一般的讲解都很笼统,留学生不容易理解。往往留学生能通过例句大概明白书上的讲解,但是脱离课本则不会使用。另外,几乎没有教材对“别说”句式和相近的易混淆的句式进行对比。我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留学生经常问“别说”句怎么用,好像都可以用“不但……而且……”代替,那么“别说”句式有什么用呢?这就提示我们,在讲解语法点时,进行对比教学是有必要的。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第十一课《热爱绿色》中讲到了“别说”句式的语法点。它认为“别说”与“即使……也……”构成的多重格式,用于表示比较和递进关系的多重复句中。“别说”引出一句陪衬的话,借以突出和强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之《汉语听说教程》二年级第六课《来龙去脉》的句法讲解提到“别说……就是……”表示让步,“别说”后面跟“就是”后面的情况相比较,用来说明连后者都这样,前者更应该这样。相比较而言,《桥梁》的讲解更笼统,对留学生来讲,相对抽象不易理解。另外,我们并不认为“别说”后面是陪衬的话,借以突出和强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相反,“别说”后面才是最终要证明的话,整个复句的语义回归点是“别说”后的成分,复句的目的是要表达“别说”后成分的不可怀疑性。所以《桥梁》的讲解可能会误导学生。《汉语听说教程》的讲解则相对容易理解,和我们的观点大致相同,但是讲解过于简单。以上我们只是分析了涉及到“别说”句式讲解的汉语教材中的几种。

我们认为留学生的汉语教材关于“别说”句式的讲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汉语教材中应该提到“别说”句中可以互相替换的关联词语,并且指出“别说……就是……也/都……”句式是其最常用的句式。

(2)对外汉语教材中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突出“别说”句式的逻辑预设,公式化讲解更有利于操作与理解。

(3)对外汉语教材应该把“别说”和递进句的典型句式“不但”句式进行对比,让留学生知道两者语用价值的区别即表达的目的不一样,并且明确二者互相转化的条件,这样在实际交际时可以减少错误。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下表讲解:(以下只是一个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检验)

  P表示可能性(possibility)

From

 

To

不但p而且q

P(p)>P(q)

——→

别说p就是q

P(p)=P(q)

×

别说p就是q

P(p)=1 P(q)=1

——→

不但p而且q

P(p)=0 P(q)=0

×

      注:P(q)=1表示q可能发生,P(q)=0表示q不可能发生

上表可以配以例句解释:

1::这道题很难,不但学生不会,而且老师也不会

                         p              q

“学生不会”的可能性比“老师不会”的可能性大,P(p)>P(q),所以:

 ——→ 这道题很难,别说学生不会,就是老师也不会。

2:约翰不但会说汉语,而且会说日语

                 p             q

   “会说汉语”的可能性等于“会说日语”的可能性,P(p)=P(q),所以:

    × 约翰别说会说汉语,就是日语也会说。

3:动物园里的熊猫,别说小孩喜欢,就是大人也爱看

                             p              q

    q“大人也爱看”是发生了或可能发生的,P(q)=1,所以:

    ——→ 动物园里的熊猫,不但小孩喜欢,而且大人也爱看。

4:别说50(没我跑得快),就是20岁,也没有我跑得快

                   p                          q

    q“他20岁,也没有我跑得快”不太可能发生,P(q)=0,所以:

    × 不但他50岁没我跑得快,而且他20岁也没有我跑得快。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这种从逻辑形式角度对比教学的方法收效还是很明显的。

结论

    本文尝试分析了“别说”的基本逻辑关系,并把其语义预设公式化,据此可以和其相关句式进行可操作性的对比,这可以为复句比较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上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 陈常来 2000 《现代汉语句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1996 《桥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 崔希亮 1990 《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世界汉语教学》第3

[4] 崔希亮 2001 《预言理解与认知》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5]   1999 《反逼“别说”句》,《语言研究》第1

[6] 范开泰 张亚军 2000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1995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 中国语文第4

[8]   1998 《汉语的句子类型》 书海出版社

[9] 黄伯荣 廖序东 1991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孔令达 姚国荣 1998 《语法 修辞 逻辑》 安徽大学出版社

[11] 陆俭明   1999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语文出版社

[12] 吕叔湘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3] 刘英林 1996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李子云 1991 《汉语句法规则》 安徽教育出版社

[15] 莫红霞 张学成 2001 《汉语焦点研究概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

[16] 马庆株 1996 《语法研究入门》 商务印书馆

[17] 王维贤 1997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语文出版社

[18] 邢福义 199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语言文字学》第1

[19] 邢福义 1996 《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邢福义 1999 《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第1 

[21] 邢福义 2000 《汉语复句研究》   商务印书馆

[22] 赵恩芳 唐雪凝 1998 《现代汉语复句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3]   2002 《连词与相关问题》 安徽教育出版社

[24]     2000 《汉语听说教程》二年级()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5] 张卫国 1991 《现代汉语实用语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