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死海不死

[日期:2009-12-16] 来源:育才学校  作者:姚瑞芬 [字体: ]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籍学历班高二学生。学习者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北大、清华、人大等入学考试。高考中对说明文的常见考查内容是(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本课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了解说明文的特点,重点是掌握说明文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一些阅读方法、答题技巧。由于教学对象的特点,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词的意义用法,辨析多音字、近义词,积累词汇。

2、了解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

3、理解本文的逻辑说明顺序。掌握几种说明方法,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学会找中心句,概括段意。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读、讨论探究、分析课文,理解死海特征及其成因,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快速搜寻筛选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二课时:基础知识教学词汇教学、多音字、近义词辨析

第三四课时: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安排

流程一:基础知识教学---生词、多音字、近义词教学

流程二: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流程三:分析研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流程四:扩展迁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及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Ppt: 图片展示海底世界

问: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海底迷人的画面,有色彩斑斓的珊瑚,往来游动的鱼儿,充满了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底世界都象这样充满活力生机。在地球上就有这么一个水域,它的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岸边都寸草不生,你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死海的文章。

 

鱼、珊瑚、水草……

 

 

有的回答:不知道;有的的同学可以回答死海(他去过死海)

 

 

基础

知识

教学

 

 

 

 

基础

知识

教学

 

 

 

 

 

 

 

 

 

 

 

 

 

 

 

 

 

 

 

 

 

 

 

 

 

 

 

 

 

 

 

 

 

 

 

 

 

 

 

 

 

 

基础

知识

教学

 

 

 

 

 

 

 

 

 

 

 

 

 

 

 

 

 

 

 

 

 

 

 

 

 

 

 

 

 

 

 

 

 

 

 

 

 

 

 

 

 

 

基础

知识

教学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生词

2ppt展示课文生字、生词

3、找同学认读生字词(老师纠正读音)

4ppt展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请同学认读辨析

–-(chǔ:处方; chù:处所 )

–-(ě:恶心; è:凶恶; wù:厌恶)  

--lèi:劳累;lěi:果实累累) 

--kōng:空间; kòng:有空)   

—(jiàng:下降; xiáng:投降)    

—(hǎo:很好;  hào:爱好)   

—(zhòng:重量; chóng:重复)    

—(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1、看书、圈画生字生词;标出段落序号

2、认读生字词

3、认读辨析多音字,组词。指导学生通过词性辨别、记忆多音字。

 

(个别学生能说出两个读音,并组词)

 

 

5、找同学朗读课文,圈画生词

6、重点生词理解:

(给出词语,先让学生猜测词义,然后说一个句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加强词语的运用能力)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哪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遭到损害。恙,小病。

寸草不生连小草都不生长。

勃然大怒因生气引起极大的愤怒。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吓得变了脸色。

改邪归正改正错误,回到正确道路上来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游弋文中指游来游去。

浩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者壮大。

无怪乎难怪。

告诫告诉。(告诉)

违背违反,不遵守。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改正。

艳阳高照明亮的太阳照耀大地。

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

不逊于不比……差。

日趋日益;越来越。

 

理解词义部分,采用语素释义法,先猜猜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说出“此起彼伏、安然无恙、寸草不生、改邪归正、勃然大怒、大惊失色”等词语的大概意思。如:改邪归正:告诉学生“邪”和“正”是一组反义词,学生很快能根据“正” 的意思推出“邪”的意思是“错误的”,进而概括出:“改正错误,回到正确上来”;“安然无恙”只要明白“恙”的意思,整个词义不难理解。

 

 

 

“造句”对学生来说,困难较大,根据老师给出的语境,才能用指定词语说出句子

 

7、近义词辨析

1)告诫   告诉

告诫劝告人应该怎么样(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例句:老师再三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告诉把意思传给人家知道。

例句:这件事你可不要告诉别人。

2)违背   违反

违背违反(应该遵守的规定、义务、决议等)

例句:他的做法违背了大家的愿望。

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规、制度等)或从反面去做。语义比“违背”重。

例句:他违反了学校的规定,所以受到处分。

3)保佑   保护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例:上帝保佑我考上大学吧。

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例:保护眼睛;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5、近义词辨析是学生词语理解运用的难点,此环节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辨别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理解词义,说出句子。

第一组,学生记住了“告诫”的使用对象,就很容易掌握。学生说出了“老师告诫我……”“妈妈告诫我”等句子。

第二组稍难,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我违背了妈妈的愿望,因为我没有考上hsk六级。”“他违反了法律”等句子。

第三组辨析,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保佑”的意思是借助“神力的保护和帮助”, 学生理解词义后很快能说出不同的句子。

8、词语巩固练习(根据句子内容,选词填空)

安然无恙 勃然大怒  改邪归正  大惊失色

此起彼伏  执迷不悟  不逊于   寸草不生

1)一场毁灭性的地震,许多人都死了,可这只小狗却        

2)听了我的话,爸爸        ,跳起来对我说:“你怎么能这样做?”

3他责备这个年青人说:“你怎么还是      呢?”

4)经过管教人员的说服教育,小王决心     不再偷东西了。

5)演唱会上的欢呼声       ,这场面实在太感人了。

6)这次考试我的语文成绩     他。

7)看到家里一片狼藉,妈妈      ,赶快报警。

8)过去        的荒漠,现在已经变成绿洲了。

9、近义词辨析填空

告诉  告诫   

1)他把我当作亲姐妹一样,经常    我,帮助我。

2)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    我们一个好消息。

违背   违反

1)他的这种做法,   了国家的法律,理应受到2处罚。

2)我不想    我们当初的约定,可是没有办法。

保护   保佑

1)愿妈妈的在天之灵      我顺利通过这次考试。

2)他为了     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完成练习,老师订正

 

 

 

 

 

 

 

完成练习,老师订正

 

 

 

 

小结:基础知识部分,重在“精讲多练”,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第三、四课时(阅读分析)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及学生活动

 

 

 

导入

(复习说明文知识)

1、《死海不死》体裁?(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2、复习说明文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   整体部分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    个别---一般)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

 

 

1、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对说明文类型、说明方法记忆还是不错的,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所包括的类型回答不全面

 

 

 

 

整体

感知

 

一、整体把握感知

提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题目解读:课文题目说“死海不死”第一个“死”指什么?第二个“死”又指什么?两个“死”矛盾吗?

3、看视频短片《死海》

4、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内容

步骤:先找同学朗读文段,然后找出本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要抓重要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老师最后归纳明确

提示:中心句一般出现的位置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交流后明确:

1)死海的位置及得名原因;

2)人不会被淹死---“死海不死”的原因 

3)古罗马传说 。

4)海水咸度很高--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本质特征)

5)神话传说死海的形成

6)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形成的原因

7)死海的过去与现状

8)死海的未来

 

二、根据每段内容,梳理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

提示:讨论后明确: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死海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7-8):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1、死海

2、第一个“死”是指指鱼虾草木的死。第二个“死”指人的死,人被淹死。(“不死”指人在海水中不会被淹死

通过看书,对于两个“死”的意思都可以说出来

3、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1—6段的中心句在文段中均可找出,78段需要概括。

 

 

 

 

 

 

 

 

 

 

 

 

 

 

 

 

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的划分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及段意的概括,文章的思路显而易见,据提示学生很容易完成结构划分,而且概括很准确)

 

 

 

 

研读

分析

课文

 

 

 

 

 

 

 

 

 

 

 

 

 

 

 

 

 

 

 

 

 

 

 

 

 

 

 

 

 

 

 

研读

分析

课文

 

 

 

 

 

 

 

 

 

 

 

 

 

 

 

 

 

 

 

 

 

 

 

 

 

 

 

 

 

 

 

 

 

 

 

 

 

 

 

 

 

 

 

 

研读

分析

课文

 

 

 

 

 

 

 

 

 

 

 

 

 

 

 

 

 

 

 

 

 

 

 

 

 

一、研读分析第一部分(1-4

讨论以下问题:(ppt

1、死海的位置在哪?为什么叫 “死海” ?

2、又为什么说“死海不死”呢? 

3、死海的“死”与“不死”是由什么决定的?

4、第3段写什么内容?

5、找同学复述古罗马传说,第3段引用古罗马传说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对说明死海有什么作用?

6、认真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练习:

1)第①②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2)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           

A死海的浮力大      

B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C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浮力大。       

D死海的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3)这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这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现象到本质

   C从结果到原因      D从主要到次要

5)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6把各种盐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数据能否改为24%或者大约24%

讨论明确:不能。“23%25%”是“23%25%之间”,包括23% 24%25%,如果改了,就改变了愿意,与实际不相符合。

答题技巧:完成此类题目的时候如果问: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7)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讨论后回答

 

 

 

 

 

1)对引用古罗马传说的作用,学生能说出“让课文变得有意思”。

 2)练习完成较好,对本段的说明顺序还有同学不能掌握;说明方法能准确说出】

 

 

 

 

 

 

 

 

 

 

 

 

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辨析,认识到了一个数字竟然能有这样大的作用,从而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结第一部分:介绍死海的特征。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讨论1-4段的说明顺序 :(现象本质)

【在老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能说出“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二、研读分析第二部分(5-6段)

思考讨论:

1)第5段写什么内容?是不是讲述了死海形成的原因?

2)第6段写什么内容?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3)死海是自然界怎样变化形成的?(找关键词,然后概括)

4)第6段采用怎样的逻辑顺序?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5)第6段中:“海水最深的地方大约400。”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中的“大约”和“主要能去掉吗?为什么?

6)课文第35段引用古代传说和神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两段传说与神话对说明死海起了什么作用?对增强全文的表达效果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在分析死海成因时,学生能很快找出“死海在大裂谷中间”这一点,对后面两点“矿物质多;蒸发、沉淀”,在老师提示下,才能概括出】

 

【对“从概括具体”的逻辑顺序理解到位,回答准确】

 

 

讨论明确:

大约主要都不能去掉,因为“大约”表示估计、猜测,去掉后就变成确数,不符实际。死海的源头除了约旦河还有别的河流,如果去掉“主要”就变成了“只有约旦河”不符实际。

【通过分析回答,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结第二部分:这部分说明死海的成因。

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三、分析研读第三部分(78

ppt展示死海过去、现状的图片)

思考讨论:

1、7 段中说明了死海过去和现在的怎样情景?

2、第8段写了死海的将来是怎样的?

3、课文最后“再不久的将来……死海真的要了!”这里的死”指什么?

47-8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过去:荒凉

现在:充满生气

将来:可能会死

 死:干涸、消失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回答积极性较高,准确率也高】

小结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介绍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扩展

 

扩展延伸:

思考:1、当你读到文章最后“死海真的要死了”时,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2、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拯救死海,让它一直充满生机?

老师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难过、悲伤、可惜……”等

植树、种草……

 

此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归纳如下:

了解、认识了死海的特征;知道了关于死海的传说;学习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学会了怎样找中心句;想去死海旅游;人类应该注意环境保护……

 

 

 

 

 

 

迁移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如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请以“环境保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600字左右

 

教学流程设计说明

一、基础知识部分设计意图: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掌握了足够量的词汇,才能够读懂文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历班的汉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仍是很重要环节。词语的理解运用、多音字的辨别运用,也是历年留学生高考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对字音字形的考查,也有对近义词辨析运用的考查,还有对成语运用的考查。本环节通过语素推测释义、设置语境释义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及用法。多音字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来辨别、识记掌握多音字的多个读音,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的目的。

近义词辨析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本环节中,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辨析语义,探究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体会其用法的不同。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在教学中坚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落实,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阅读教学部分

阅读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学,教给学生说明文阅读的一些方法技巧, 根据说明文常见的考点(见前)本环节作了如下设计安排:

1、导入部分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提问,回顾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重点是逻辑顺序所包含的分类);还有说明文的结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清晰认识,牢记知识点,在之后的阅读分析过程中,这些知识点将一直贯穿其中。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意图:

  1)解读题目: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叫“死海” ?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因此,从题目导入对文章课文内容的理解

  2)梳理结构,概括段意:此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找中心句,训练学生快速搜寻、筛选、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学会概括段意。把握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

学会找中心句,体会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3、研读分析部分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理解文段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准确辨识说明方法,认识说明方法对说明的作用。

2)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顺序。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教学重点之一,本文通篇运用逻辑顺序,通过研读分析,领会并掌握从现象本质;从原因结果;从概括具体的逻辑顺序。

3)指导学生体会引用传说、神话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4)通过朗读、复述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感,尤其是留学生,坚持复述训练,对口语表达及语感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5)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练习,掌握分析说明文语言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6)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研读分析部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查找信息,归纳整合信息,学会归纳概括。

4、扩展迁移部分设计意图:

1)此环节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此而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并由此趁热打铁,结合本文的学习,以“环保”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既进行了情感、价值观教育,又训练了写作,可谓一箭双雕。

 2)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体会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说明文学习应掌握的要素、知识点是否有一个清晰的系统梳理。

 

课后反思:

   《死海不死》是一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事理说明文,文章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篇应试指导性较强的范文。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针对留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考内容,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部分,加强了生词理解运用、多音字、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并进行巩固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阅读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技巧,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整个分析过程用问题贯穿,激励学生思考探究。结合具体语段进行阅读训练,如对第4段的语段练习,全面考查了说明对象及特征;中心句的判断筛选;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运用;结构层次的划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练习完成了,本段的内容也理解了,这种方法对学生答题很有指导性。

   制作精美的ppt也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一张张美丽而充满诱惑的死海图片、直观生动形象的视频短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令他们对死海产生无限神往之情,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昂。尤其是课文结尾死海的未来,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这一课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对不同文体阅读方法技巧的训练应该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针对参加中国各类大学高考的留学生,更要“细讲多练”这样才更具有指导意义。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应在充分一些,这样他们的理解会更到位。

 

教师评价:

  1、本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过程完整,教学环节衔接紧凑,层次清晰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水平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突出,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尤其是对说明顺序的指导,说明顺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逻辑顺序本身就很抽象,对留学生来讲就更难,但姚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把握,对文段内容的具体分析理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从原因结果、从概括具体、从现象本质的逻辑顺序。

 3、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为后面的阅读教学打好了基础。

 4、教学方法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和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注重阅读方法技巧的传授,能力培养提高。

 5、课件制作精美,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王江梅)

 

附教学实施过程照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