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优化教学进程与汉语速成

[日期:2007-02-06] 来源:北京师大附中  作者:顾洁 [字体: ]

优化教学进程与汉语速成

 

北京师大附中  

 

  摘要:

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是汉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一定要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听读,在初步形成听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再突击训练说和写,可以加快汉语学习的进程,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采取听读先行,说写跟上,阶段侧重,兼顾全局的教学进程,可以使教学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尽早地并不断地尝试成就感,这对激发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很有帮助。

 

  关键词:

优先发展听读    阶段目标侧重   集中强化   减少重复   优化教学进程   汉语速成

 

 

近几年,来华学习的外籍中学生日益增多,留学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这些中学生在入学时,汉语水平普遍很低,甚至很多是零起点,但他们又希望在正常年限内学完高中的主要课程毕业,并考上北大、清华等中国名牌大学;也有的学生想尽快插入中国学生班学习。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决定了他们比大学生更需要“汉语速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外籍中学生通过“语言关”,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是汉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一定要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听读,在初步形成听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再突击训练说和写,可以加快汉语学习的进程,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对儿童习得母语过程的研究,卡拉什提出了“i+1”理论。他认为,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理解先于产生。即学生虽已理解大量的语言,却不能产生出同等数量的语言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不可能达到准确而流利。口语的流利性不是通过反复的谈话练习达到的,而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的输入来达到的。由此可见,优先发展听读是符合语言获得的客观规律的。

加涅依据其信息加工理论,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将智慧技能依次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显然,学生听读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前两种智慧技能的学习即可,而说写能力的形成则必须建立在所有这四种智慧技能的学习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听读的发展比说写要容易得多。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斯皮罗也将学习区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他认为,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概念和事实,而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不难看出,听读教学主要停留在初级学习阶段,而说写教学则属于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进程的编排上,我们理应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先侧重听读教学,后侧重说写训练。当然,这并不等于割裂听读和说写的内在联系,在前期要兼顾说写,后期也不能偏废听读的发展。

基于上述思考,结合教学实践,可以把汉语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日常交流阶段、熟练阅读阶段、规则运用阶段和丰富提高阶段。只要抓住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强化,缩短每一阶段的学习时间,同时兼顾其他,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进程的目的。下面就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课程设置以及教法和实践效果等做一具体分析。

一、 日常交流阶段:

对于一个刚刚迈入中国的外国学生而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汉语听说问题,否则

他将在中国寸步难行,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这一客观需要也决定了我们的汉语教学要以尽快解决学生的日常交流问题为最初目标。

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听懂日常口语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大力加强听说训练;当然,汉字教学也不可偏废,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应是建立在听懂会说基础之上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汉语综合课之外,还要专门开设听说训练课,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汉语听说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听懂汉语,教师上课时应以讲汉语“照顾语”(“照顾语”是指尽量利用学生学过的有限的词汇、句型并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进行教学的一种过渡语言)为主,媒介语(如英语)为辅,决不使用学生的母语。比如讲“喜欢”这个词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平时了解到的一些学生所喜欢的东西来举例讲解,但一定要选择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像“女生喜欢听音乐,男生喜欢打篮球。”“ 你喜欢唱歌,不喜欢跳舞。”等。课外语言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教师下课后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用汉语交谈,并给他们介绍一些中国学生做朋友,坚持每周组织1-2次校内交流与外出实践活动。以上做法都是为了保证大量的汉语口语输入,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汉语思维环境,摆脱对母语的依赖!

我在96年到99年曾以这种方法陆续教过几个韩国学生,一个美国学生,他们汉语听说的进展情况惊人地相似,都是在第一个月基本什么也听不懂,第二个月也只能听懂语速极慢、反复解释还要比比划划的汉语,而到了第二月末的某一天,却忽然一下子都能听懂了,甚至能给父母当翻译了!我想,这大概就是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而发生了质变吧。根据其中一名韩国男生的反馈,一个与他同时来中国却依赖母语进行学习的韩国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仍然听不懂中国人说话,每次外出都要让他陪着。尽管这种比较不十分科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量输入汉语口语的优势所在。

从表面上看,在这一阶段不借助母语进行教学好像很费力,学得慢,但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汉语听力的迅速提高,而且对学生汉语思维的形成大有好处。初期大量的汉语口语输入将对今后的快速学习产生深远影响,比多学几个词、几句话要重要得多! 

二、 熟练阅读阶段:

经过两个月的汉语学习,当学生基本能够听懂日常口语之后,阅读问题就马上上升为

主要矛盾了。这时,学生虽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但读起汉语文章来仍然十分困难。在他们看来,这些汉字就好像是一堆蚂蚁一样令人心烦,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因此,这一阶段应把让学生尽快熟悉汉字,习惯汉语文章的阅读作为主要任务,减少一些综合课和听说训练课,增设阅读训练课。阅读训练课要善于利用学生听的优势,通过边听边认、先听再读来熟悉汉字;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深浅适度的阅读文章,教给他们抓住关键、把握全文和跨越生词障碍进行猜读的阅读技巧,逐步消除他们对汉语阅读的惧怕心理,使汉字由不顺眼到顺眼。还记得我教的第一个韩国学生,当她听说基本过关后,却陷入了一种十分茫然苦恼的学习状态,我的教学也很难推进。通过与她交谈,我了解到:她的问题就出在因不熟悉汉字和词汇量不够而惧怕汉语阅读。于是我改进了教学,把阅读文章全都给她范读录音,让她反复听,反复跟读,并教给她猜读技巧。结果不到一个月,她的惧怕心理完全消失,并欣喜地告诉我:再长再难的汉语文章她也敢读了。

    大量积累词汇对提高阅读水平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汉语词汇,这一阶段应对精讲课文中出现的词汇进行分类教学,可分为需认识理解的词语和能掌握运用的词语两大类。其中第一类词只要求学生会认读,能理解含义,不强调用法。这类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部分副词等。而第二类词则要求学生全方位掌握,尤其要会应用。主要包括常用的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一时期应以第一类词汇的学习为主,对于第二类词汇的学习要少而精。例如:某篇精讲课文生词表中共有37个生词,经过分类处理,学生需要会运用的词语只有“终于”“如果”“对于”“果然”“因此”“只好”“而”这7个词,要求会写的除这7个词外,还有“联系”“独立”“考虑”“改变”“答应”“想念”“充满”等极常用的词语,其它词语如“瞒”“拼命”“塞”“涌”等词语能认读理解即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精力学习更多的文章,接触更多的词汇,获得大量汉语书面语的输入,从而迅速提高汉语阅读水平,并为汉语表达奠定丰厚的基础。

同样,当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将发生质的飞跃!根据以往的经验,两三个月后,学生读起汉语文章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三、 规则运用阶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听、读汉语的能力会明显高于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便成了第三阶段的主要问题。这一阶段,除开设精读、泛读、口语、听力等课程外,还应专门开设语法讲练课,系统学习汉语词法、句法,提高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精读课应注重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在讲“活跃”这个词时,就要与学过的“活泼”比较;讲“羡慕”就要与“嫉妒”比较;讲“后果”,就要和“结果”“成果”比较;讲“感染”就要与“感动”“激动”比较等等。可以分别从词义、词性、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进行辨析,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汉字教学也应进一步加强,要大量进行常用汉字的听写练习和组词写句练习。汉字教学还要与词汇教学紧密结合,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

开设语法课的想法是在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我发现学生在备考时最大的难点便是语法和综合填空部分,因此,我从97年就开始在研究HSK语法题的基础上,自己编写语法讲义和典型习题,对语法点进行分类分组辨析与练习,然后再综合练习,并不断修改完善。比如,学生对介词中“使”“把”“给”的用法总感到糊涂,我就精选了一组例句(A他给我出了一道难题。B他把我难住了。C他使我很为难。)进行比较辨析,并编写了许多组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体会,从而快速形成一种语感。几年来,我校一直坚持给学过三个月到半年汉语的学生开设语法课,并使用自编的语法讲义与习题,很受学生欢迎。

这是一个为顺利进行汉语表达做准备的阶段,教师要注意讲练结合,选择和精编大量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区分和正确运用,要力戒枯燥并避免使学生失去信心。同时也要适当进行听、读系统训练,进一步提高听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大约三到五个月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运用正确率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顺利地通过HSK六级。 

四、 丰富提高阶段:

对于初步具备了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生来说,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特别是

相对听读来说还很弱的说写能力,丰富汉语词汇及文学知识便成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这一阶段,除大量进行书面词汇、成语、诗文名句及文学知识的积累外,还要重点进行说写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针对上述目标,开设现代文阅读、古诗文诵读、文学知识、说写训练及成语讲练等多种课程。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后两门课。说写训练课不同于一般的写作课,它强调先说后写,以说带写,针对外籍学生汉语表达的实际困难,加强教师的指导与辅助功能。成语讲练课则是针对外籍学生因阅读量小而积累成语少开设的,通过精选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大量的成语。

这一时期的教学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精选学习材料。可以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那些词语丰富、语言精练的名家名篇学习,保证学生在短时间里学到最经典、最有用的内容。

二是要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记忆积累。除平时加强练习测试外,还可以搞文学知识竞赛、古诗文名句朗诵比赛,成语竞赛等等。

三是要加强写前指导,从选材、构思到句式、用词都要提供细致的辅导和范例。就拿写《一件难忘的事》为例:教师首先要进行选材指导,给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材料,然后请学生回去写出自己所选的材料和要表现的中心,在课堂上交流互评,教师讲评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再进行布局谋篇指导和写法指导。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事记叙文的结构模式和描写范例,甚至开头结尾的形式和常用句式、词语,供学生借鉴参考选用。在让学生回去思考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作文,然后再落实到笔头,最后一步是教师修改讲评。

只有注意了这三点,才能使这一阶段的教学富有实效。 

总之,采取上述听读先行,说写跟上,阶段侧重,兼顾全局的教学进程,可以使教学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尽早地并不断地尝试成就感,这对激发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很有帮助。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优化的教学进程的实施,基本能够保证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在两个月内能与中国人简单交流;五个月左右能够熟练阅读简短的汉语文章,并能在留学生班用汉语学习其他课程;八个月到一年通过HSK(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或七级,并已初步具备插班学习的基础;如果继续单独编班上课,那么再经过一年的学习,就基本可以达到相当于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当然,这种教学进程的安排还有待于科学的验证。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言教学原理》      盛炎           重庆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吕必松         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