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 北京汇文中学国际部 吕佳琳 [内容摘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外国人汉语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情,甚至认为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也还有人认为教外国人学汉语,尤其是教初级汉语,并不需要多大的学问;而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加以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实践性 精读课 听 说 读 写 一.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我们研究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哪些特殊要求。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就是由这些不同点及其对教学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 1.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所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其他语言,就叫做学习第二语言。跟第二语言相对,母语就叫做第一语言。外国人学汉语是学习第二语言,所以我们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特殊要求。 (1)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第二语言往往一开始就要靠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要在课堂上培养。但是课堂不同于现实环境,不可能让学生像学习第一语言那样,随时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也不同于现实交际,不可能让学生像学习第一语言那样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各种各样交际活动;课堂教学更不同于自发的学习,不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碰到什么就学习什么。 (2)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我们把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习得过程。 无论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一种语言至少要经过理解、模仿、记忆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大致可代表一个语言现象的习得过程。 学习第一语言是建立概念与声音的直接联系,而学习第二语言却需要通过母语这个“中介”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这一点对学习第二语言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可以节省大量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时间。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经验,有些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正因为人们头脑中贮存了大量的概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并且具备了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经验,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一般都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不利的一面是:母语的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习得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例如,韩语、日语中动词谓语一般在句末,这样的句法结构对于汉语中“主谓宾”的句法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不容易掌握。不同民族语言中相对应的词的内涵的不同给第二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学习外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特点。 (1)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 外国人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学校学习外语,学习目的往往是单一的。或者是为了职业的需要,或者为了学术的需要。由于学习目的的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学对象对语言内容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也往往不同。 外国人学习外语,学习的动力往往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这时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所以缺少客观的强制性。许多人学习外语目的并不明确;而要学好一门外语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所以即使有了